古白马城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乔李村,相传为西汉初年魏豹所筑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云“魏刑白马而筑之,故世谓之白马城”即指此。
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十九年(1591)《临汾县志》、清康熙年间3个版本的《临汾县志》、康熙四十七年(1708)由著名的戏曲作家孔尚任主纂的《平阳府志》都记载:“白马城在城东北二十里,魏刑白马而筑之,故世谓之白马城。元魏及唐晋州皆治此。”所指就是乔李村。《辞源》“晋州”条释文为“北魏置东雍州,后改唐州,建义元年(528) 又改为晋州,治所在平阳城东北白马城……”此印证了县志和府志中“元魏及唐晋州皆治此”。
在乔李西城门洞墙壁上镶嵌着一通石碑,刻有“汉白马城”字样。乔李村乔氏现存《临邑乔氏宗谱》中有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乔氏十四世乔荣祖所写序言即题为《白马城乔氏宗谱序》,开头即写道“予族世居临汾县乔李镇”。乔李村王氏现存《河东王氏宗谱》中有嘉庆十六年(1811)王氏十六世王之藩所写序言中记:“八世祖讳彦瑞公卜宅白马城乔李镇。”这些记载都证实乔李村即古白马城。
更为确切的实证是与府、县志中“城东北二十里”相符的古白马城在抗日战争前还完整地存在着。这座古城池呈长方形,北城墙长约1000米,南城墙比北城墙稍长出100 余米,东城墙约500米,西城墙近600米,全用夯土筑成,高约10米,基座宽也有10米,顶部宽3米,从前城墙之上行人车马都可通行。
自古以来,人们传说它就是一匹马的造型:四周共开七道城门,东边只开一门,是为马首,东城门楼外约100米,另建一座城楼名曰马首门(原为瓮城);南北各有两门,是为马之四腿;西边也有两门,靠南的前街城门外有一夯土筑成的高大的方形墩台(烽火台),靠北的后街城门外有用巨大条石砌成的又深又大的泊池。这七座城门,每座下面都是砖砌的宽敞而深长的门洞,供行人车马出入,上建巍峨高大的城楼,一侧有楼梯可上。城门之上面积甚是宽敞,尤其是东城门楼上,除东向三间城楼外,还建有北房、南房各三间,围成一座约一亩的院落。
在城中大街西端原有一座财神庙,庙不算大,但其门楼很高,其下层为四通券洞,上层有巨大的铁钟,敲响时声闻四乡,这是全城最高的建筑。人们说,它是马背上的鞍鞯,上驮着金银财宝,故称为财神楼。
在白马城马首门外有一小村,名筛子里(今写作寨子村),意为喂马用的筛子。过筛子里一条大路向东意为马的缰绳,约四五里到柏庄村。柏庄意为柏桩,系马的桩子。村口有一泊池,为饮马的水池。而在古城之西四里有一村,名侯村,有“马上封侯”之意。这些有趣的传说与建筑,构成历经两千多年沧桑的白马古城。
至于白马城建城年代,明万历和清康熙版县志载为魏豹所建。“楚汉间楚立魏之后豹为魏王,及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,欲取梁地,徙魏豹为西魏王,王河东地”。“魏刑白马而筑之”为其都城。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)《临汾县志》载“此城之筑在魏正始八年分河东郡为平阳郡时”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北魏神45元年(428)魏太武帝拓跋焘设禽昌郡时所筑。总之,对“魏刑白马而筑之”的“魏”,是魏豹、曹魏,还是北魏,说法不一。但在乔李村西城门洞壁上镶嵌石碑上所写“汉白马城”,是确认汉初魏豹所筑的。
当然,近代所存城垣,未必是当初所筑,也可能是后世重修或重建。2002年版《临汾市志》所载明代所筑是不准确的。因为1996年乔李村纺纱厂施工时曾发掘一个圆形穹顶式古墓内有一方砖,上有朱砂文字记载元至正年间侯七为其父,在北城墙外20丈构筑此墓,说明在元代城墙就已存在了。
这座历史久远的古城,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七座城楼被拆毁,大木门全被卸掉,后长时间未得以保护。随着村民批地建房,村庄改造扩张,城墙逐渐被毁弃,如今只残存部分南城墙巍然屹立,虽经风蚀雨侵,依然可见当年雄姿。
【免责声明: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,供读者交流学习,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谢谢监督!】